喝拿铁的时候看电影吧

不想写文章的摄影师
不是好音乐人
网易云:NUOMER
微博:糯胖团

网易云音乐人 :NUOMER
嘻嘻

 

 

 

1/2《卡罗尔》

我觉得我爱上了你,也觉得现在应该是春天了

都说冬天真的很适合谈恋爱,如果能够一起过冬的恋人,也将永远在一起。说起冬季爱情故事,我每次都想起《卡罗尔》,想起里面的那场雪,那首圣诞颂歌和那个低回婉转的眼神。

电影改编自派翠西亚·海史密斯的1952年出版的小说《盐的代价》,书名出自《圣经·旧约》中的《创世纪》,讲述罗德的妻子因良知上恐惧而跟随天使离开索多玛,却在最后因为留恋而回身,立刻化为盐柱,永久地凝望着那个无所禁忌的欲望之城。

同样《卡罗尔》的故事也关于欲望,关于禁忌,关于一场包裹着氤氲的雾气,包裹着悸动和颤抖的爱情。在两个女人的凝视之中,千回百转尽藏眼底,像绵薄的呼吸,也像绝美的幻觉。

特芮丝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,在百货商店当临时售货员。就像刚进入社会的我们,她时常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对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,即使交了一个无功无过的男朋友,也有一份暂且稳定的工作,但更遥远的东西,对她来说只是“顺其自然”而已。

以前总有人跟我blabla那些宇宙运行的规律,万事万物都是命中注定什么的,我都不以为然。但特芮丝和卡罗尔的相遇,却恰恰是无法解释的“命运”。

就在穿行涌动的人群里,就在那个几乎静止的时刻,没有早一秒,也没有晚一秒,镜头摇晃,然后定格,她看到了她,她知道她也看到了自己,于是两个人从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crush”。

经历过的人都知道,迷恋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。或者说,卡罗尔本身就是道理。

她珊瑚色的围巾,一身雍容的皮草,却丝毫不显得俗气。她的声音、她走路的姿势甚至眼角的皱纹,都透露着优雅和高贵,她的气场无人能及。

尤其是,没人能招架住她摄人心魄的眼睛。她似乎一眼就看穿了特芮丝那颗跳动的心,于是她径直走了过去,告诉她想要买一个洋娃娃当作礼物。

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,两个人开始有了往来。她请她吃饭,甚至邀请她来家里做客。而对于卡罗尔的所有要求,特芮丝都毫不犹豫地say yes,从来没有拒绝过,用她的话来说,她的内心“从来没有这么确定过”。

她的世界除了卡罗尔,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化为了真空。她几乎是情不自禁地,像凝视着缪思一样不断地凝视着卡罗尔,她柔软的发丝,她扬起的嘴角,她开车时脸上忽明忽暗的光。

车穿过隧道的时候,特芮丝心想,如果此刻隧道坍塌,那么人们就会在废墟下发现在一起的两个人,这样也挺好的。

“什么是道德?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道德。”爱情本来的样子,本来就与道德无关,与世故无关,更与别人的眼光无关。

两个人开始了一场公路旅行,远离了社会的压抑和桎梏,潜藏的情愫终于汹涌地漫上来。

除夕夜,当特芮丝坐在镜子前,卡罗尔走过来,将手放在她的肩膀上,一次停顿,一次恍如幻觉的颤抖。卡罗尔低头的深情一吻,让所有的缄默,隐忍克制和暧昧不明,都变成了汹涌的情欲,原书中这样形容:“就像已经吻过千千万万遍”。

这时的镜头也不再停留在场景之外,而是穿过门框和窗帘,跟随她们呼吸的节奏,深入到每一寸皮肤,她们的紧贴的嘴唇,交叠的身体,缠绕的双手,还有低沉温暖的光线中二人的对视,以及那句“my angel,flung out of space”,亲密无间填满那些想象中的阴影,这个过程像一场幻梦般的沉眠。

然而当爱情的高潮过后,她们也即将面对各自的现实。

一场家庭伦理的纷争如约而至,卡罗尔为保留对女儿的抚养权与特芮丝中断了联系。她们还没有来得及更多地体验爱的浓情蜜意,却被迫要承受残忍的分离。

卡罗尔褪去妆容,疲惫的神色里充满自责和想念,她多想说“特芮丝,等等我”。而另一边特芮丝握着电话,却始终无法说出那句“我想你”。

半个多世纪前,同性之爱在当时被认为是反道德、反伦理的,不被社会接受和承认,甚至是被唾弃的。但在电影的最后,卡罗尔却主动放弃了女儿的抚养权,她几乎是直接承认了自己与特芮丝的关系,站在在道德的临界点上,她选择的是爱情。

就像一位法国电影大师说的:“爱的法则,就是毫无法则的去爱”。

卡罗尔跟特芮丝再次相遇,这次她毫无保留,毫无犹豫和妥协。她告诉她自己租了一个足够两人住的房子,并找了一份工作,希望她搬来跟自己一起住。

一段令人屏息的沉默,卡罗尔对特芮丝说,“我爱你”。

此时我们的心底起伏着千万种无法言说的情绪,这无关政治,无关阶层与性别,只关于爱情本身。

在这部纯粹的电影里,存在着独立的影像,自己的颜色与光,独特的氛围和生命在这重世界里悄然滋长。

最终,特芮丝穿过人群,她知道她就在那里,而她也知道她一定回来。在她无声的凝视里,卡罗尔的脸上扬起明亮的柔情,她知道在千万座城市,千万间房子里,在遥远的异乡或荒蛮之地,她们都会在一起,无论天堂还是地狱。



 

评论(3)

热度(8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