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拿铁的时候看电影吧

不想写文章的摄影师
不是好音乐人
网易云:NUOMER
微博:糯胖团

不要温和地走出那片浑噩
不要温和地走出那片浑噩
不要相信那些宣称自己很幸福的人。

《月光男孩》讲述了黑人Chiron人生中相似又迥异的三个阶段,从童年时期父母爱缺席的Little,到少年时期遭同龄人欺负排挤的Chiron,再到青年时期只身一人的Black。导演粗暴地将三段故事交给三位演员,并且不让彼此进行交流。台湾导演侯孝贤在《最好的时光》中描绘了三个不同的梦,而受侯导影响的巴里·詹金斯在《月光男孩》中描绘了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:身为同志的Chiron,历经了意识萌动、自我认同和身份选择。


►《月光男孩》中少年时期的Chiron

童年生活中除去受毒瘾左右喜怒无常的母亲这个家庭形象,Little与毫无血缘关系的毒枭情同父子,因为他正好弥补了成长中缺失的父亲形象,给予了他诸如“没有人可以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”的人生教育。少年Chiron与同性友人在海边偶然的交心和暧昧,非但没有换来真心和信任,反而在校园中遭其背叛和凌辱,Chiron在愤怒的同时也变得更为自卑和怯懦。混迹弱肉强食的贩毒圈子的Black,外表脱胎换骨为一名硬汉。但他那看似已脱离了被欺负、被辱骂的不幸日子,却变得更为不明。以往的不幸都来于他人,一痛苦都可被感知,而如今,挥之不去的少年情愫并没有让Black告别怯懦,他变得压抑、冷漠、不与人交往。当某天少年情人拨来电话询问近况时,Black才意识到原来试图忽视的过去其实一直迫使自己停留在原地,他必须诚实坦然地面对。


►《月光男孩》中青年时期的Black

Black终于来到戒毒所,与忏悔中声泪俱下的母亲和解;在《Cucurrucucu Paloma》的音乐中,他驱车前往昔日恋人工作的餐厅,听着唱机里熟悉的旋律,两人叙旧、寒暄,用隐晦的方式向对方寻求身份的真相。

有趣的是,电影原声里分别有三个版本的主题曲,从Little到Chiron再到Black,同样的旋律里似乎藏着一个隐喻,从最早轻盈、飘忽的演绎,到最后却变得确定和沉稳。


►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中李与他的侄子

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从剧情来看是一个继承的故事,继承的焦点不是财产,而是兄弟死去后侄子的监护权。在波士顿做清洁工、生活拮据的李,因为哥哥离世的噩耗回到久别的家乡,处理与正值叛逆期的侄子之间的棘手关系。然而,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,他自己痛苦的记忆也被一点点唤回。

整部影片花很多工夫渲染李的精神状态,颓靡,易怒,与人疏远。在李悲痛的回忆里,因为一次不经意的疏忽,自己的三个孩子殒命于火海,他的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。这次意外让李陷入自我的愧疚中无法走出,他开始回避关心,拒绝接触,从开朗变得阴郁,直到侄子的出现才让他不得不重新面对责任。 偶遇前妻的那场戏是影片的一个高潮,昔日一起承受痛苦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,祈求他放下对往事的执念,可是李依旧无法释怀。


►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中李与他的前妻

基尔凯戈尔提到过一个故事: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,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,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。这是存在主义的论述。两部影片的聚焦点都很边缘,一部是黑人同志,一部是没有出息的水电工。他们都在自己生命中的某天“死”去,意识到曾经心不在焉的状态,开始严肃地看待自身的存在。

在当代人聚焦和对抗的东西越来越外在和表面化的时候,人们更应该留意到隐藏在自己身后的那片浑噩,即使那里黑暗、可疑,容不下同行的人;即使那里有很多生活的可能性会被关闭,生活变得确凿,变得狭窄,但却始终真实。想起程耳的一句话:不要相信那些宣称自己很幸福的人。

评论

热度(7)